成立逾二十年、強調以人為本的水越設計,自2006年發起「都市酵母」運動,集結一群台灣設計師以創意發想公共議題,尋找生活的各種可能。2019年水越設計與台東縣政府合作,著手進行「台東食育提案所」,集合關注台東食物教育的政府、學校、在地人、設計師,展開一場在地紮根食育行動。

民以食為天,「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除了填飽肚子,區域飲食同時也是一地人與人、人與食、人與地,交流對話的體現。

食物應該怎麼吃?食物又是從何而來?台東食育提案所用「吃」鏈結在地農作展業、餐館達人、學校教育、家庭,以台東多元地貌深耕食育,提出了「台東15食」,邀請了5位台東在地的料理達人,以認識在地食材、實際動手準備烹煮,為小朋友設計15道用台東在地食材烹飪的料理。好奇台東人都是怎麼吃嗎?先從第一位在地料理達人的故事,開啟台東的食育之旅吧!


台東食育提案所邀請料理達人——阿嬌姊,共同探討台東食育。(Photo Credit:台東食育提案所)


在地食材入菜!15歲之前體驗活用「下廚」
 
「筍麵」、「飛魚乾山苦瓜湯」以及「破布子炒豆皮」,這是女食神阿嬌姊(莊月嬌)為小朋友發想的三道台東特色食材料理。為取材容易的竹筍,加上台東特色食材飛魚乾、山苦瓜以及池上知名的大池豆皮等在地食材的創新運用。
 
將筍切成絲狀的「筍麵」,講究刀工,是訓練小朋友刀工的一道料理。有別於麵條的Q彈,夏日的筍麵入口後口感清爽香脆,為味蕾帶來驚喜。如果說筍是普遍台灣人易接觸的食材,山苦瓜對於台東原住民來說也扮演了日常的角色,「飛魚乾山苦瓜湯」集合了在地當季的美味。


筍麵講究刀工,筍絲的粗細亦會影響口感。(Photo Credit:台東食育提案所)
「破布子炒豆皮」,將破布子的籽去除,搭配豆皮原來有意想不到的味蕾口感。(Photo Credit:台東食育提案所)

阿嬌姐為台東小朋友設計的三道菜:飛魚乾山苦瓜湯、筍麵、破布籽炒豆皮。
(Photo Credit:台東食育提案所)
 
阿嬌姊說:「好的食物來自於好的環境,好的環境就能成就安全的食材。」從大自然取材,小朋友在動手做菜的同時,能夠更認識家鄉的物產跟味道,吃得營養健康,也了解食物從何而來,食物教育從小做起。期待在未來透過自己煮的家鄉菜照顧自己、家人,用食物與世界交朋友。
 
從自然取材!女食神的做菜秘笈!
 
「在台東和大自然關係更緊密,在料理上便有了更多的創造力。」阿嬌姐中年後來到池上,她說,脫離都市的框架,讓人感到放鬆,長時間在大自然裡面去學習,使她的料理有更多可能性。阿嬌姐解釋,相較於都市,這裡物資缺乏,不是任何材料都能隨手可得,這時在地取材就顯得十分重要。
 
從農地到餐桌,在台東有很好的體現。阿嬌姐以生活中常見的咸豐草,取代原本搭配鵝肝的抹茶粉入菜,從生活中的樸實原味創造新的美味饗宴,而品嚐美味的同時,也對在地有更深入的認知與了解,用心讓食育為日常生活提味,也建立食的文化。



採集新鮮山苦瓜。(Photo Credit:台東食育提案所)
 
打造台東成為台灣最懂食育的城鎮
 
台東豐富的地貌,如縱谷、海岸、山脈、離島,加上四季變化,以及多元的族群;1/3人口為原住民,阿美族、卑南族,布農族、魯凱族、達悟族、葛瑪蘭族、客家人、閩南人等各有其生活文化,使台東蘊含豐富的飲食文化,直接接觸土地隨著四季而有作物的變化,食材的選用、共農共食,是發展台灣獨一無二食育文化的最佳場域。
 
有了台東的天然資源、豐富族群,再加上眾人一起營建食育環境的信念、食育環節與行動,台東,你會想移居的好地方。


飛魚、山苦瓜等在地食材入菜,以美味認識臺東。(Photo Credit:台東食育提案所)

編輯/李玲玲

台東食育提案所|
一群集合關注台東食物教育的政府、學校、在地人、設計師,展開的在地紮根食育行動,成為整合食物議題的平台。我們一起走進台東的山海田野中,以探索「食物如何吃、如何來」為目標,紀錄部落菜的故鄉、小學生的營養午餐與營養師、瞭解在地美味的節慶、食材的春夏秋冬、食器典故等,透過「食」連結在地餐館達人、學校教育、家庭的日常美好風景,探討國際食育發展,以有趣與價值深遠的紀錄方式推動 「台東食育新觀點」。
 
臺東設計中心|
關注台東治理思維、城市生活、自然地景等議題,也是一座提案中心。期許在地者、移居者、治理者、外來者,感受台東每一刻、每一項事物、每一場相遇的啟發後,能提出屬於自我對於這片土地的觀點與介入。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