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ADA新銳建築獎》十組入選作品已於空總(C-Lab)登場展出!
 
特別的是,今年以「未來性」為方向,展覽主題「CONTENT X」,從「X」常被假設為未知數出發,對應在充滿假設的當代,需要更多碰撞才能激盪出更具深層的對話、反思自身的無限的可能。因此本次展覽不只呈現建築圖紙及模型,現場特別著重於呈現 10 組新銳建築人欲關懷的「核心」、「未來性」。
 
無論是本次特別獎《習森》實踐「物盡其用」理念的大型木模型;或是首獎《嘉義實驗木場》一改過去修復日式宿舍的刻版印象,從不同的補強「結構」下手,透過輕盈與通透感呈現當代實用性;甚至是聯手姚仲涵將《光電獸》以光影帶動視覺「閱讀空間」感受直接融入展場中,全都代表了創作者對「未來」想像的「再造與再現」,讓你步入展場時,更能貼近創作者思考的原型。

【延伸閱讀】2022第六屆ADA新銳建築獎!陳冠帆+陳韻愉「嘉義實驗木場」拿下首獎、郭恩愷「習森」獲特別獎
前衛與科技感的 ADA 展場
 
延續 ADA 展場由上屆首獎得主設計的傳統,本次操刀建築師林佩蓉以「線性」空間、金屬衍架呈現建築的純粹,並在展場路口與底部裝置直徑 2.8 公尺的移動充氣氣球,對比出當代建築的多元,也與觀者行走的狀態相映成趣;圖面呈現上則以 A1 紙本、43 吋螢幕互相對照的方式,表達當代建築操作模式的轉變。天花板鑲嵌的平板燈更特別與本次入圍創作者姚仲涵合作,進行每 20 分鐘一場光影展演。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1. 姚仲涵+曾睿彬|光電獸#26-你追我跑
 
「光電獸」為一系列現地製作的聲光作品,由 2017 年依附在台南月津港一座橋的結構開始,逐漸演化成創造空間之經驗。本次入選的《光電獸#26》位於基隆港西岸虎仔山舊太平國小,由於作品創造的尺度感與現場性無法複製、移植,為了在 ADA 展覽現場呈現「X」(核心)的概念,姚仲涵特別於現地創作《光電獸#35 - ADA》,當視線順著光板的線性流動,成為閱讀空間的敘事。


(Photo Credit:MOT TIMES)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2. 陳冠帆+陳韻愉|嘉義實驗木場
 
「嘉義實驗木場」突破以往面對日式建築僅恪守修舊如舊的思維,除了解構建築、打開空間通透性,更展現出鋼架斜撐以外多樣的木構補強方式(鋼索張拉、Y 型斜撐、木構阻尼器、玻璃制震器),並有以此為基地拓展更新嘉義木構建築的企圖心,是其重要獲獎原因。
 
設計團隊指出,如果「X」代表未來,對於「實驗木場」從舊日式宿舍轉變成未來木工場的更迭,「我們試圖用穿透、輕盈、透明來拆解其中的構成,藉由從日式木桁架漸變成新的 LVL 集成材屋架的結構原型,以嶄新結構元素『立體空間斜撐穿越』,並串連起所有剖面,這是指向關於『過去、現在、未來』新的時空構築原型。」因此,本次展品也特別懸掛透明的剖面圖,層層疊出部分修舊、部分則為拆除牆面後進行特別的補強工法等,表現出「時間軸」的向度。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3. 郭恩愷|習森
 
「習森」使用臺灣國產柳杉建置森林風雨教室,呈現出木構造的另一種樣貌與可能性,也庇護林下學員在學習認識林業資源的同時有棲身之所。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現場模型呈現「習森」位在新竹五峰海拔 1200 公尺「永泰林場」中的施作場景。郭恩愷以臺灣永續林業柳杉、以手作工法近等比例構築,訴說從國有林到國產材,再到雙手建築的美麗與魅力。最重要的是,從以樹木最強壯的中段作為曲木主結構、樹梢做成次要的橫梁與中脊,基部則剖成遮風避雨的柳杉板,他盡可能實踐「物盡其用」的構築手法。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同時,模型中可見郭恩愷不對木材使用任何化學藥劑與膠合,改以綑綁、螺栓等方式,希望「取之於森林、用之於森林、回歸於森林」,在大自然中,學習良善循環、用手思考建築,回歸人類對「建築」最單純的需求與構築的姿態。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4. 蘇子睿|台北植物園溫室整建工程
 
台北植物園溫室整建工程中「植物」才是主角,在一開始的設計發想就不刻意去模仿自然的樣子,而是以最簡單、直覺的構造方式,利用基地現有的輪廓將空間構築出來。
 
現場可見展出了鋼彈塑膠支架圍繞著植栽,呈現蘇子睿希望以「直線」襯托出植物們自然優雅的「曲線」,建材單純的顏色也凸顯出植物四季變換的豐富色彩。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模型中的溫室大棚架,是因應植物園內少有避雨設施的設計。蘇子睿更提到,棚架各處因應不同植物所需日照進行設計;柱子則使用簡單 10x20 公分方鋼管製成 1、3、4、5 根一組的不同粗細尺度;特殊的環狀結構則為拆除溫室穹頂後的象徵性空間。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5. 劉黃謝堯|利澤飛灰暫存場-時間中的地理尺度行動
 
「利澤飛灰暫存場」現場展出涵蓋周邊地景的模型,劉黃謝堯提到,原先政府預計建造三座混凝土建築存封飛灰,然而反覆討論之下,雙方都覺得如此一來混凝土的用量過大,並不環保,因此選擇盡可能採用可拆解回收的建材建造,建築暫存每日所產生約 30 包 1 立方公尺的太空包,再透過不透水材料打包,每年一次大規模搬運至一旁存放。此建築探索與閱讀平原海岸地理紋路、尺度以及工業區、多道沙丘、村落裡的多種質感,順應時間與空間流動,適度留白穿透環境。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6. 王識源+盛郁庭|珊弧。山瑚
 
現場展出的《珊弧X0》運用與《珊弧.山瑚》相同的電腦演算,轉化微小細胞在推擠、堆疊下,隨著時間迭代生成之方法;不同的是,原本對應海岸與天際的「線性語彙」,轉變成由一個原點擴散成「一圈核心」的狀態。兩者都是運用機器人3D列印技術結合透明材料與形體的線條變換,表現海底珊瑚美麗的變幻樣態與純淨光澤。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作為場域介質的物件性質,《珊弧.山瑚》呼應觀賞者放眼望去大海時無際的海岸線與天空,並在不同的時間段中展現不同的時間樣貌,對比《珊弧X0》則是展現從不同的視角觀看,都可以沿著弧線波動觀賞到不同的光景變幻。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7. 張哲毓+林天永|黑屋裹白室
 
《黑屋裹白室》的「X」有兩個展示核心。第一點為「二元空間的辯證」,透明層疊的短向剖面,顯現出黑屋裹白室中,兩空間面對内與外、上與下、新與舊等七種界面關係,試圖再現兩個主體間既獨立又隱約的共存、既封閉又與外界聯繫的空間狀態。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第二點為「街屋建築類型之研究」,展中選取了 12 組台灣近現代街屋案例進行分析,試圖透過建築元素「騎樓、樓梯、天井、挑空、樓板、量體」的相互參照,以抽象的幾何構成關係,觀察台灣的街屋建築如何從固有的集體性空間模式,轉向個體化的空間形態演變。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8. 范承宗|落水唷
 
范承宗以客家油紙傘發想的《落水唷》,在現場垂釣展出縮小比例的模型,並特別拿掉了帆布構造,將多重結構效果細膩呈現出來。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9. 胡靖元|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
 
延續新竹「步行城市」的理念,工二建築設計的「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增生計畫」,透過建築作為公共利益的實踐,因此雖然他們實際施工範圍不大,展出模型卻可見涵蓋周遭環境的思考。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而對於主建物的雨庇構造,胡靖元提到「來自於我們對場館使用及既有建物語彙的理解及延伸,外推的立面及雨庇,使原本縱深及採光不足的大廳,步行者透過廣場輕鬆的走上平台參與活動。」展中可見模型細膩呈現出雨庇結構的 V 型排水導流,以及處理強風與陽光通透性之設計。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10. 陳乃中|HEITO 1909屏東縣民公園
 
在臺灣,有許多從國際史觀而論具有價值的廢棄或閒置建築,卻在設計規劃時往往被忽略漠視,甚至遭到打除掩蓋,使其記憶就此被斬斷遺忘。在《HEITO 1909屏東縣民公園》案例中,陳乃中透過挖掘出貌似廢棄物的殘破狀態,讓崩壞的牆面訴說昔日的輝煌成就、以殘壁的色彩紋理呈現時間斷層,而藥水浸潤的水泥及因掩埋的土壤色澤,都是自然環境書寫的時空記憶。因此在本次展出模型亦刻意刷舊呈現。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歷經打除後殘餘的構造物並沒有粗暴地加上玻璃掩蓋於地下,設計團隊一面挖掘一面改圖,設計讓人們實際穿越的步行規劃、排水設施,使過去不起眼的建築廢棄物成為現在的城市舞台。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Photo Credit:ADA新銳建築獎)
 
本次《 ADA 新銳建築展》展出內容包含模型、圖面、影音、聲光、實作,反映創作者跨領域的經驗、且具跳脫框架的思考方式,無法帶到現場的建築也透過「核心概念」的重現,讓觀者飽滿感受新銳建築人們的理念。
 
■ 第六屆 ADA 新銳建築展
展覽日期|2022年12月9日(五)至2023年1月15日(日)
展覽地點|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聯合餐廳展演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主辦單位|台北市建築世代會
 
策展單位|a+tec《實構築》季刊
展覽統籌|王俊雄
展覽顧問|漆志剛
策  展  人|蘇雅玲
特別感謝|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關於第六屆 ADA 新銳建築獎
由台北市建築世代會 (ADA )於 2012 年發起,邀請 45 歲以下創作者以座落於台灣的建築設計或裝置作品參賽。今年特別邀請 a+tec《實構築》季刊負責策展與執行,結合展覽、論壇與出版等形式,展示台灣建築的即時縮影,提供年輕創作者一個發聲與橫向對話的平台,與各領域交流,並共同構思更全面的未來。

■ 延伸閱讀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