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坐擁雲山煙樹的山城,台灣北部有九份,南部就是阿里山鐵路的中繼站——奮起湖。在這海拔1400公尺之處,除了豐富的山水景致與生態,更有著超過一世紀歷史的台灣最高老街、鐵道文化、山城聚落和那美味的便當和甜甜圈,豐沛自然與深厚人文底蘊的交織,造就了奮起湖這座小山城的獨特魅力。
 
為了使奮起湖的悠久歷史和多元生態能更長久、健康地發展,並提升每年逾百萬遊客的觀光品質,交通部觀光署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21年起,便陸續推動涵蓋老街區和生活居住區等一系列的「奮起湖地區公有領域整體空間環境營造計畫」,階段性地改善各項環境和硬體等層面的品質;其中宿舍周遭的生活區結合了四組藝術創作者的七件作品,創造出引人入勝的景觀,包括近期完工、由柴屋Chaiwood打造的《雲霧》亭,以及糸島織物mee.textile的《林間艸台》等等,引領遊客感受奮起湖的自然之美之餘,也帶來具有趣味性的嶄新山城風貌。
奮起湖攜手多組藝術創作者共創山城嶄新面貌。(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以國際級的觀光風景區為目標,阿里山管理處透過「奮起湖地區公有領域整體空間環境營造計畫」,從停車場、硬體設備到周邊環境及景觀等面向,逐步進行了整體空間的改善與優化,主要的營造場域涵蓋奮起湖車站周遭、老街、生活居住區、肖楠母樹林旁的老宿舍,以及老老街等空間,其他項目則包括了舊有建物外觀改善設計、環境清理、重要軸線之氛圍形塑、休憩環境空間創造、路側圍籬設置、燈光設置等等。

通往阿里山的中繼站奮起湖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山城。(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車站、老街等景點每年吸引逾百萬名遊客造訪。(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針對宿舍周邊的生活居住區,規劃團隊除了核心的環境整理與增設休憩空間,也希望能為遊客在遊覽奮起湖時帶來「趣味性」,以阿里山的六大主題「茶、咖啡、鐵道、原民、生態、浪漫」為設計發展方向,邀請了柴屋Chaiwood糸島織物mee.textile大橋頭藝術工作室周承恩等四組藝術創作者,共同串聯並豐富老街與老老街中間區域的遊逛機能,為遊客帶來嶄新的體驗。
 
為了讓遊客能透過作品感受與當地歷史和自然環境的連結,規劃團隊打開原本封閉的竹林、柳杉林和閒置空地,運用竹、木、仿竹木材質及螢火蟲穿梭空間的想像讓藝術家們進行創作。除了年初完成的肖楠母樹林前周承恩的大型藝術裝置《伴》、大橋頭藝術工作室在往檜木甜甜圈路上沿途建築立面上創作的燈光裝置《螢面》,柴屋糸島織物的作品也於近期陸續完工亮相。

新休憩區設置著糸島織物於年初創作的山林迷宮系列《置身》。(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柴屋以柳杉木建構一片「雲霧」

 
走過幾戶住宅的靜謐街道,緊鄰柳杉林的一處空地上出現了一座巨型雲朵裝置《雲霧》,這是柴屋設計師許宸豪對於奮起湖印象的投射。回想最初的場勘,許宸豪表示當天是山嵐繚繞的迷濛天氣,下山時則見到清晰的白雲景緻,扣合阿里山的名物雲海,便以「雲」作為創作的核心元素,為呼應周邊的人造柳杉林,也以國產材柳杉製造。

柴屋在人造柳杉林旁打造巨型雲朵裝置《雲霧》亭。(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我那時就想在這柳杉林旁的空地上做一個很大的雲朵,讓大家有個地方可以停留、休息」。形態多變的雲在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想像,為了彰顯出雲朵的多變性與飄逸的流動感,許宸豪透過19層片狀構件,呈現不同的雲霧形態與漂浮般的樣態;帶有霧感的表面天然塗裝除了友善環境,也讓這巨大雲霧隨著時間自然地與周遭環境共融出不同的面貌。

設計師許宸豪透過不同的雲霧形狀呈現雲的多變特徵。(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19片切割木片層層堆疊出巨大雲霧。(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金屬釦件將每一層木片連接在一起,小型的木構件則拉出規律的間距、創造出漂浮般的空間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而雲霧底下的四根黑色立柱,則運用能提升防水性和耐火性的傳統工藝技法「燒杉」製作,不僅能突顯木材原有的自然紋理,天色暗時也可讓上頭的淺色雲霧更加顯眼,使其與氤氳融為一體,創造出迷幻的詩意景緻。

 
雲朵下的立柱以燒杉技法製成。(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立柱保留了木材原有的自然紋路。(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大型裝置旁也設置了九件同樣以柳杉打造的椅具。(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小椅具的坐面也以不規則的形狀呈現出雲的意象。(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打開竹林,糸島織物勾勒出療癒景緻

 
望向《雲霧》亭另一側的四方竹林,則是主理糸島織物、纖維藝術家鍾瓊儀的《林間艸台》與《山城樂音》。鍾瓊儀在過去旅途中,曾見一叢一叢遠方群山展現的美麗風景,便以羊毛氈結合藍染塑造出一顆顆的球體,呈現自然群山意象。走上竹林環繞的平台,大約300根構件組成的《林間艸台》透過藍染與薑黃的植物染色在竹林中的綠帶出平衡、自然的色彩層次,一球球的樣態是遠處的山頭、是地上的苔癬,也是隨風飄逸的孢子,在濕氣飽滿的雲霧之中,纖維材料將與自然展開一場充滿可能的共創實驗。

糸島織物在竹林中打造的《林間艸台》。(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暴露在潮濕環境中的羊毛氈表面長出苔癬,迎合藝術家與自然共生的創作概念。(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細長的白色鐵條與周遭的四方竹和樹木互相呼應。(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從不同角度欣賞《林間艸台》會有多元的視覺效果。(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另一件作品《山城樂音》的創作靈感源於自然之聲,去年藝術家場勘時,聽聞竹林間草和小蟲子的窸窣山城樂音,她便透過織作,將聲音視覺化,透過染色的織物在竹片間編織一片樂章,記錄當時感受的同時也引領人們入內;而前方的白色圍籬則帶著韻律歡迎來往的遊客,同時邀請環境裡的葉片、苔癬、蜘蛛一起共創,期待作品隨著時間的演變展現不同樣貌。

《山城樂音》穿梭於竹林間。(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以白色棉線織成的圍籬歡迎來往的人們。(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白色圍籬也與周遭的落葉、蜘蛛共生出有機的樣貌。(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奮起湖的營造計畫將持續進行,未來也將展現更多嶄新面貌,之後到這山城中遊玩,除了逛老街、吃檜木甜甜圈或草仔粿等在地美食,不妨穿梭於街巷步道中,探索發現這些與自然共融的空間之美。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編輯/Kura Yang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