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若」,一個用詩意來詮釋當程式與跨領域加承下的科技藝術公司,將帶來什麼樣混種的可能性?這是台灣的科技藝術團隊「當若科技藝術 iF+」所拋出的命題,既是科技應用的創新者(Innovator),也是挖掘有趣故事的敘事者(Narrator)。

但在這樣的架構下,是一群擁有實事求是的理工人,與另一群擁有感性與哲學思辨的文科人必須不斷激盪與對話,方能成就出的各種精彩創意。當若科技藝術近期以「元宇宙」為概念,在 2022 國際光影藝術節所創作的亮點作品之一〈Metastage-來場不連續的跳躍〉,關於這個科技藝術團隊如何運行與發揮創意?本次藉由專訪當若科技藝術創辦人王伯宇、專案經理甘填,一探理性與感性融合下的激盪與火花。

【延伸閱讀】2022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登場!西蘇工作室、後藤映則等10組國內外藝術家,共舞光之劇場
近期,在各地熱鬧開展的活動中,有個藝術團體的名字正環繞台灣西半邊,你是否也有跟著他們來場藝術的巡田水?是否也好奇背後操刀者是誰?他們是「當若科技藝術 iF+」,一個結合科技與藝術的藝術團隊,專注於互動設計、使用者體驗、動態圖像、室內設計等各項展演內容與應用。


右為當若科技藝術創辦人王伯宇、左為專案管理甘填。(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因為疫情,這陣子讓大家都在家上班了。」當農曆年前踏入當若科技藝術隱身於巷弄之間的辦公室時,幾近空無一人的空間帶有一絲悠閒的年假氣氛。自嘲家徒四壁的創辦人王伯宇,帶領著我們走進地下室時,被丟在地上、看似不起眼的線路面板,對科技人而言是極其珍貴的設備,還有許多成立至今的歷史資料、手作模型分置於空間的各個角落,這是累積十年,在連續性時間下探索各種知識的邊界的過程,也見證了這十年來,科技藝術或互動設計的快速演進。


跟著我們打開當若科技藝術的辦公室。(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辦公室一隅。(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地下室的運算中心。(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為新竹光臨藝術節精心製作的建築模型,是提前預演、彩排所使用的重要道具,以達到光雕展演的最佳效果。(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集結各方跨領域人才,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不斷成長的變種團隊

自 2012 年成立至今的當若,曾榮獲 DFA Design for Asia Awards、iF 傳達設計獎等國際重要設計獎。攤開其作品,超過 200 多個項目,環繞全台各地,包含五月天「諾亞方舟」演唱會、嘉義市立美術館《現域》裝置藝術、新竹光臨藝術節,台南空山祭以及國際光影藝術節等等。

2021龍崎光節空山祭〈世界樹之泉 World Tree Fountain〉。(Photo Credit:當若科技藝術 iF+)
嘉美館《現域》展出作品<###>。(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Photography by COOPERAPHY)

成立至今,十年來集結各個跨領域的人才,藝術家、工程師、動畫師、數學家或設計師,還有一些來自不同領域的行政或是專案管理人才,而每一項作品背後所牽涉的專業,一如當若在成立之初所揭示的「結合科技應用的創新者(Innovator)與挖掘有趣故事的敘事者(Narrator)。」每一項專案至少也集結了二三十位專業人員相互搭配,左腦與右腦,理性與感性之間的搭配,其實是相當挑戰之處。

在求學背景中歷經理工科、數位動畫與媒傳,研究所念藝術的王伯宇,與半導體產業背景為出身的另一位共同創辦人周杰璁為領頭,率領旗下二十位工作夥伴,有社會學、博物館學、放射師為背景的企劃或專案管理師,也有藝術家、工程師、視覺設計師與 3D 動畫師,在這種混合的狀態下,也促使著當若科技藝術在學習、衝撞、激盪中持續成長。「其實加入我們的人,我都會希望他有不同的人生故事或是個性。也因此隨著不同的人加入,這個團體或是作品的個性也就改變了。」創辦人之一的王伯宇如此說道。


當若科技藝術共同創辦人王伯宇。(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如同這次在 2022 國際光影藝術節,作為代表臺灣的亮點之一的〈Metastage-來場不連續的跳躍〉,是由社會學背景出身的甘填負責整合,既融合了科技藝術展演外,亦融合了互動體驗,人們不只是觀看者,也可能成為建構這件作品的參與者,而究竟你將會在這巨大的螢幕與舞台中,如何展現自己?


2022國際光影藝術節〈Metastage - 來場不連續的跳躍〉。(Photo Credit:當若科技藝術 iF+)

以 5G 為核心的創作,但 5G 又該如何透過藝術的展現詮釋?

「這是一個以 5G 為議題的作品,但老實說我們先前對 5G 認為是個假議題,只是政策的推導,但這次很明確的是要創造一個屬於台灣的 5G 作品,這與以往在操作的展覽或數位創作中的方式較為不同,是一個新的挑戰,但也促使我們開始反思,5G 的發展有其脈絡性。我是經歷過 mail、簡訊、MSN 時代的溝通模式,到現在可以直接透過影像傳輸,其實從 3G 到 5G 的階段也不過是這一二十年間的事情。」創辦人之一的王伯宇如此說道。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也許是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對於「變化」的感受度也似乎消弭在日常生活之中了。王伯宇認為:「可是這卻是我們在跨入數位或是未來的道路上的一種階段呢。」

因為疫情因素,轉動世界的巨輪真實地促使每個人面對改變,元宇宙的議題在這兩年來探討得風風火火,在命題中則取自「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人們將以虛擬身分(avatar)在其中生活,打破物理性邊界的概念。除了是一件科技藝術的作品,也建構了擺盪於實體與虛擬之間的「舞台」,讓表演者及觀賞者在國美館的玻璃帷幕平面前,透過數位媒體呈現「遠程在場」、「虛實共演」的狀態,消弭了人、時間、空間的關係,以一種雙層結構展開鏡像迴映的效果。王伯宇說:「就在我們思考是不是假議題時,我們試著把他反轉為真議題,這個過程對我們來說是有趣的辯證,也是這個計畫最酷的部分。」


(Credit:當若科技藝術 iF+)

2022國際光影藝術節〈Metastage - 來場不連續的跳躍〉。(Photo Credit:當若科技藝術 iF+)

然而,在追逐著各種最新技術的同時,當若科技藝術更期待著做為一個挖掘故事的敘事者,「尤其是無論是解釋 5G 是什麼、或是要讓觀眾感受到 5G 的厲害是很困難的。」

對當若來講,每一次的創作就是藉此表達所關心的議題,因此題目的命名〈來場不連續的跳耀〉,則回扣著一直以來所做的互動體驗,思考著在數位時代下,如果將躲在螢幕後的觀眾──把現實的人放在舞台上,他的表演被記錄下來會是什麼樣的一個過程。「我們過去可能會覺得數位就是數位,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但隨著生活演進的狀態,其實已經密不可分了。因此變成虛擬化那個過程是我們這次想要做的事情。」透過虛擬的身份又看到觀眾真實的樣貌,尤其,當一個人在網路上的發言常與為人處世的性格又有所不同,「什麼時候是真實的我,什麼是虛構的我,其實是一個蠻哲學性、有趣的問題。」這樣對等的狀態其實一直在發生中,而元宇宙的某些層面則希望能讓數位身分的價值提高,達到對等的狀態。


2022國際光影藝術節〈Metastage - 來場不連續的跳躍〉。(Photo Credit:當若科技藝術 iF+)
 
運用 AI 演算判讀與立體動態視覺,造就變化不斷的賽伯格

本件作品的應用技術同樣延續著安娜琪舞蹈劇場《情慾賽伯格》建構 AI 演算判讀與立體動態視覺,「在內容的創作上,其實是一直不斷翻案與衝撞的結果,我們不想要走只是聲光效果,而在體驗性上該如何創造出何種敘事性與內容才是這個案子想表達的。」甘填說道。


謝杰樺 X 安娜琪舞蹈劇場《情慾賽伯格 Cyborg Eros》階段性呈現。(圖片來源:當若科技藝術 iF+)

受導演謝杰樺邀約,當若作為《情慾賽伯格 Cyborg Eros》的技術團隊,建構 AI 演算判讀與立體動態視覺。(圖片來源:當若科技藝術 iF+)


於是透過參與與表演兩種形式,除了是科技藝術的作品外,觀眾是否能跨過技術門檻成為舞台上表演的一部分,「觀眾可以即時拿出手機,我們則即時把觀眾的影像抓到舞台上,透過 AI 處理後再呈現出來,這其實也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大量傳輸與資訊交換,再經過處理後反饋給觀眾,但隨著置入的參數不同,其變化過程也難以拿捏,「我們不是要表現絢麗的硬體,而是想討論的是創作者核心,感性的成分會強過技術面的部分。技術面則是把它放到比較後面去做技術分析的時候,才會說明它厲害之處。」王伯宇說道。

「而且這是需要挑戰一個觀眾能不能參與的界線。」當我們對於掃 QR Code 刷實名制時,從質疑所謂的個資的外流與被使用,到多數民眾已接受,甚至習以為常,走入生活之中,一場疫情所造成生活的顛覆甚巨,而中間暗藏那一條看不見的界線,也成為此件作品背後所關注的面向。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這也扣合了元宇宙的議題,包括數位持久化和同步,這意味著元宇宙中的所有事件都是實時發生的,並具有永久的影響力的。」而科技的發展不可避免的則是會產生道德相關的議題,「法律其實是一直在後面追趕的狀態,而怎麼接下道德的議題就端看每個創作者或使用者心態。」王伯宇說道。

開幕至今已累計超過 2,000 人一同參與,穿梭於現實及元宇宙中

負責這項作品的專案經理甘填提及,從開幕至今已累積兩千多名觀眾的身份與紀錄在雲端上,「觀眾發現自己的臉在螢幕上的時候,其實蠻多都覺得很害羞。」但隨著加入的觀眾數量越來越多,預計在展期結束時能達到將近 4000 人參與,「對我們來說,沒有一個共同的結果,結果無法被預期這件事是有趣的,一張一張的臉孔串起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其實會隨著舞台上的表演者一直在變化,而我們也期待看到這個作品能長得越來越不一樣。就跟我們的團隊一樣。」王伯宇提及。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隨著國際光影藝術節的活動結束,這場不連續的跳耀將會跳去何方?王伯宇與甘填帶著開心的笑容說「我們很喜歡看到這個作品長得越來越不一樣。」隨著不同的參數值輸入,在每一次的微調後都會有些不同,為後,這項成果將會有一個最終呈現融合每一位觀眾跳舞的結果,我們拭目以待!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當若科技藝術 iF+
與日常生活緊密關聯的設計據點, 用不同的視角、觀點出發, 不只將科技結合藝術,並針對各類型的委託提出最佳方案, 不斷創造出、玩出無限組合,提供新鮮感十足、不同情緒設定的互動體驗。 在這裡,跨領域的創作者可以打破框架,一同構思、創作, 在這裡,不用重複過往的作品,我們反覆思考每個細節, 找出新的溝通方式,將趣味藏在每一個體驗步驟, 為品牌客戶、商品、藝術展演打造出令人難忘的獨特魅力。
 
創始於 2012,擅於跨界融合與創新,專營數位多媒體商業傳播及品牌情境之設計與企劃,超過 200 多個合作項目,並於 2015 年獲得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 DFA Design for Asia Awards - Culture Award 及傳達設計獎項 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22國際光影藝術節
本屆邀請到來自臺灣、日本、澳洲、法國藝術家,以藝術、科技與表演之跨域創作的精神,打造 10 組具表演性裝置特質的「光之劇場」,並以三種「光」的角色定義「光影劇場」、「光景舞台」與「光遊界面」,重新定義「光」在表演中主體與客體的角色。
網址:
https://tilf2022.com.tw
戶外展覽:即日起-2022.2.28 17:00 - 22:00
室內展覽:即日起-2022.3.20 09:00 - 17:00(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戶外園區
地址: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電話:04-2372-3552

編輯/張譯云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