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 3C 迴廊全新計畫《崎 Heterogeneous》首度與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合作,由 FENKO 鳳嬌催化室品牌總監李依耘(Lino Lee)策展,以山中奇景為主題,製作一處可隨意穿繞、漫步、探訪的奇山異域,並邀請瓦豆燈光設計師江佶洋、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及書畫修復師林煥盛跨界合作。觀者隨著動線一起走進崎嶇山徑,感受紙的紋理、山的壯闊與 Lino 藉由展覽對世界的提問。

北美館 3C 迴廊《崎 Heterogeneous》。(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由左至右為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鳳嬌催化室品牌總監李依耘(Lino Lee)、瓦豆燈光設計師江佶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溯溪的終點是一座湖,我在湖裡泡了一多小時,看著台灣的山,一直流眼淚,大自然給予的能量是綿綿不絕的,對我來說,是種難以言喻的永恆。」
 
鳳嬌催化室的品牌總監 Lino 談起對大自然感動的初始,是在剛回台灣時,在國外待久的她總感到對故鄉格格不入,直到去了花東溯溪,從大自然裡找回與土地的熟悉感,光影、流水、蟬鳴,自然將躁動與困惑撫平,很難用具體的形容詞去說明,但那樣的悸動,直至今日依然埋藏在 Lino 的心裡,在鳳嬌催化室的策展中不斷札根發芽。
 
這些年鳳嬌催化室除了專注研究紙材的各種可能,也為想望綠意的城中人打造《MICRO DRIFT 鳳嬌苔牆——涓》。所以當北美館提出在 3C 迴廊的策展邀約,Lino 便思考,在碩大的水泥白盒中如何呈現詩意且飄渺的意境。「曾想過將植物直接放進作品,但在澆灌上會有執行的難處,最後決定聚焦到紙的本質。」然而不止於自然形態的紋理表現,她感性地放入過往經歷中所獲得的體悟,希望展覽不只有給予宏觀,同時能讓觀者回到自身微觀,不論是什麼,帶走一些觀點或感受。


Lino 擔任本次《崎 Heterogeneous》藝術總監。(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展覽以「崎」為名,崎有曲折之意,亦能將「山」與「奇」拆解,延伸出山林幻境的想像,並以 Heterogeneous 作為註解,非均質是形容詞也是狀態,運用材質多層次的堆疊、組合和變化重構空間語序,消融虛實再現山中樣貌。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我們欣賞紙的藝術性的同時,也會留意到自身與它共振的頻率,進而意識到紙張就是對世界的提問,自身和紙的關係為何?自然與文明的發展如何共生、交融、平衡共存?」
 
在紙質中實驗山水、光影流動的紙上風景,在空間裡模糊被定義的界線,具象與抽象、文明與自然、光與影、脆弱與堅硬、喧嘩與寧靜,不斷混搭與平衡,呼應非均質狀態。展覽並邀請瓦豆燈光設計師江佶洋、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及書畫修復師林煥盛共同參與。


瓦豆燈光設計師江佶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ㄇ字型廊道從「山徑」起始,不同於大型的展間,3C 迴廊提供了另類的狹窄限制,鳳嬌催化室立起凹凸的紙壁,彷彿遊走於山間小徑,時而得側身,時而能夠低伏觀察,甚至臥躺仰望都是策展團隊建議的觀看角度。書畫修復師林煥盛在此製作了長型立柱,透過書畫修復的拼貼傳統手工紙與當代設計紙,創造視覺上的矩形規律,與巨石不規則的紋理形成衝突對比,像是城市與自然的縮影。


《崎 Heterogeneous》山徑。(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柱面裝裱由書畫修復師林煥盛以傳統手工紙與當代設計紙拼貼。(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轉進「飄浮之境」紙材高如山、重如岩,卻也輕如雲朵,宛如山林裡不斷變化的風景;「流光」的氛圍轉為內斂溫婉,用低調淡薄的色調,染出如海浪、苔蘚的柔和色調,溫柔的燈光暈著紙散開,像秋日傍晚的暖陽,將各種紙材幻化的自然萬物,透得奇美。


《崎 Heterogeneous》漂浮之徑。(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崎 Heterogeneous》流光(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遠觀是風景 近看是功夫
 
談到燈光也有其巧妙之處,與過去展覽精緻又精細的燈光相比,負責照明設計的江佶洋希望展覽呈現有如山林中陽光灑落的溫柔,刻意讓光成影影綽綽。燈光在紙張堆疊上去前就已開始建置,江佶洋與 Lino 在行前已在電腦中模擬數次,為每款紙質量身打造光源,讓紙張與光影的關係不著痕跡地自然迆邐。

「北美館是一個開放且採光充足的空間,配合日照,燈光設計也與之不同,尤其週六夜晚場次,燈光參數將重新調整。白天時,大廳的聲音隨著天井傳環繞於空間,萬物一片生機,到了夜晚是截然不同的樣貌,從一樓抬頭往上看,3C 迴廊閃閃發光,遠看是歡騰,跨步走進又是一片歲月靜好。」


配合日照與夜晚場次,燈光設計也會隨之變化,因此佶洋也推薦大家晚上來感受《崎 Heterogeneous》截然不同的樣貌。(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而紙的紋理則為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的作品,近年以臺灣傳統戲曲與民間信仰的服裝設計為創作核心,首次挑戰各異其趣的紙材為創作媒材,進行岩石表面的質感再現。
 
「近年來的作品多在傳統民間信仰與民俗慶典的現代轉化,我大多是習慣用加法的方式做創作,每個圖騰或刺繡都必須要精美而華麗;這次展覽《崎 Heterogeneous》的創作方式則是截然不同,回到了用減法做設計。」
 
疫情期間工作暫停了,幾乎無法與人面對面互動的期間,他常到山裡兜兜轉轉,全然地讓山林帶領自己的五感,時間與身體的感知一起跟著慢了下來。這次機緣巧合在疫情後的藝文復甦時期能受邀創作,於是把去年在山裡所見所感,放進展覽中。


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參與本次岩面質感設計。(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鳳嬌催化室本身就對紙張有許多的嘗試,在李育昇加入後用了劇場服裝設計的布料知識背景,將紙纖維與布料纖維結合。岩石表面運用了不同紙纖維,讓水與膠滲透進纖維後,反應出不同程度的透明光澤,再運用這些透明度做堆疊形成深淺不一的效果,經由江佶洋設計的光線照射後,會顯現出更高對比效果的辨識度。有些紙材紙纖維長短不一,經過水浸、手撕工法後,邊緣會顯現出不同層次的毛邊效果,而這些毛邊就是裸露的紙纖維,最後透過墨染的方式讓色料滲透進裸露的紙纖維內,層疊的紙條內會有不同的暈染與斑駁效果,呈現如同雪花或是苔蘚地衣的聯想。
 
每顆造景都是純手工製作,加工、拼貼、塑形,緩慢地搭建起的巨型空間,藏著細微且飽滿的情緒,像是這兩年因大疫遭遇的曲折與寂寞,在慢工漸漸撫平。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感受吧!展覽沒有標準答案
 
「12 年前至親離開,對於生命的看法有很大的反轉,也希望《崎 Heterogeneous》回到最原始。」Lino 淡淡地說。
 
雖然名為「崎」,動線也崎嶇不整,但是展覽中暗藏許多美好,與讓人悸動的瞬間。「就像生命遇到挫折時,有時就是一道光,讓人又燃起了希望,擁有了翻轉的可能,我希望展覽有讓人重新拾起勇氣的力量。」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走在其中的人們,除了「品紙」,受眼睛所見之多樣且美麗的紙張所著迷,同時也會留意到自身與紙材共振的呼吸頻率。這條看似山中道路的奇境中,真實與虛幻、涓流與磅礡、脆弱與堅硬、輕巧與沉重⋯⋯。最後 Lino 笑說,這檔展覽並沒有標準答案,或許在一瞬間,讀懂了紙材本身的訊息,發現展覽藏著對世界的提問;也或者,有了其他的解釋;更甚至有些難以言喻的感受,不用當下急著去解釋,如她在花東溯溪看見山脈流的淚,當時還不知道是什麼,過了幾年才深覺是自然給予的永恆,也像是她的使命,透過家族的傳承,走去了心之所向。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註: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的訪題以書面文字回覆。

《崎 Heterogeneous》
展期|2022 年 9 月 17 日起(為期一年)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C 迴廊
協辦|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策展|鳳嬌催化室
藝術總監|李依耘
共同創作藝術家|李依耘、李育昇、瓦豆製作、台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
展覽顧問|陳瑞惠
展場裝置管理|王思涵
視覺設計|許巧薇、簡正
動態設計|簡正
岩面質感設計|李育昇、蕭羽彤
照明設計|瓦豆製作-江佶洋、林家全、鄞雅珊、魏丞專、周文明、葉海柔
柱面裝裱|台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林煥盛、王福利、梁榆、謝瑋倫、賴盈敏
結構施工整合|典禾室內裝修工程有限公司
裝置實習協力|王意琦、尤霈蓉、朱奕蒨、何珊、林子涵、林佳璇、林冠伶、林秋君、陳禹彤、康景媛、馮博恩、蕭卉芯(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編輯/張譯云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