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小小的市區應有盡有,這幾年老建築、舊公寓漸漸長出不同樣貌,上回我們和平凡編集工作室主理人銘彰散步街區,熟門熟路的他竟也邊走邊驚呼「這裡什麼時候又開了新的咖啡店!」但話裡頭也不免感受到一分憂心。
 
相較異地漂泊,故鄉自然有分踏實與安心感,尤其是嘉義那份平實的生活步調,但我們為何回家?為何在城市裡經營一個空間?
 
生為嘉義人的 Rainie 與 Orisun,兩人約在六、七年前回來開店經營「木更 Mugeneration」,當時嘉美館尚未成立,藝文、生活風格還相對淡薄,但他們的想法很純粹,時至今日也始終如一——「我們想透過飲食做一個串接,把喜歡的東西都裝進來!」
 
於是「木更」從檜意生活村角落烘培瑪德蓮、煮咖啡的 12 人座小店舖,到今日在成仁街經常有新展覽、變換設計的空間,他們始終不定義自己為咖啡館、甜點店或其他,讓這裡不斷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上午十點「木更」剛開店,還沒踏進門就能感覺到這裡很個性、又有點溫柔情懷的混種韻味。建築立面一半為現代簡練的清水模,另一半則原封不動地保留戰後老建築幾何曲面、鵝黃磁磚;室內玻璃窗前混凝土澆灌出一座吧台,周圍溝渠撒放循環玻璃碎礫,明亮低彩度的空間連結到隔壁留著舊磨石子牆面、放置多款 Eames 經典老設計椅的座位區,居然毫無違和感。
 
而且一樓玻璃窗上才看見與嘉美館合作「更名者遊途」計畫作品《肖像會》,老櫃中選了一系列與文協百年相關的書籍,走上二樓竟又變成非常次文化、有點無厘頭的軟膠玩具展。這種混合卻奇妙平衡的空間氛圍,見到 Rainie 與 Orisun 後又更深刻感覺「啊,原來是這樣!」。
 

成仁街在日本時代藝文之風盛行,畫家陳澄波與雕刻家蒲添生都曾居住於此,裱畫店、畫廊等店家盛極一時,不僅被譽為「美街」,也造就了嘉義「畫都」的美名。然而隨時光流逝,美街卻漸漸沉寂,不過,Rainie 與 Orisun 散步經過這條兒時放學常經過的路,記憶裡的熟悉感卻讓他們才剛回嘉義不久便選定於此。(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2016-18 年木更建築尚在整理時,Rainie 與 Orisun 就決定先在檜意生活村開店,當時的 LOGO 是一棵樹木,經過兩年洗禮,也體認到許多與創業初期不同的想法,2018年來到這裡也發展出更多甜點品項、創意活動展覽,LOGO 發展成山形,希望成為阿里山旁一座讓在地人喜歡、外地人踏訪的另一座小山。(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從建築空間到藝術展覽,「木更」把喜歡的東西都裝進來!

 
「木更」的主理人 Rainie 與 Orisun 都是土生土長的嘉義人,大學之後和許多朋友一樣都到外縣市求學與工作,兩人結婚後才決定回來創業。但擁有設計背景的兩人也發現,嘉義對於相關產業的需求並不高,從小到大無論是想看藝術展覽、市集活動,通常都需要到別的城市才能達成。
 
為了回到嘉義生活,他們才決定「開一間店」,把自己喜愛的藝術、設計概念用不同的方式融入空間。Rainie 說:「我們希望大家可以透過一件很小事,用熟悉的方式感受藝術或文化」,尤其依照他們過往的經驗,在嘉義辦活動其實相當不易,透過飲食作為媒介反而讓大家更自然的在日常裡打開感知。

有趣的是,清水模建築的前身就是裱畫店「風雅軒」,即畫家林玉山出生長大之處,而木更接手時原建築已拆掉重建,他們便決定除去後來建築的大理石牆與仿洋風立面,以簡練現代的清水模替代。右棟則保留戰後建築的樣貌,玻璃窗上為與嘉美館合作計畫《更名者旅途》。(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從空間中就能發現,這裡沒有執拗於特定風格。在一新一舊的建築和諧的交融,從 Eames 到 Karimoku 等各式各樣老家具、牆上掛著美國電影網版印刷海報,以及不同畫家的創作,都是兩人自大學時期一路收藏喜歡的物件組合,而且不斷的在變動更新。

Rainie 與 Orisun分享,他們當初在設計建築時,打造了一座如同心臟的混凝土吧台,而線槽網從吧台延伸至兩建築各層樓,開放設計方便維修,也具有血管一般的連結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在清水模建築隔壁,戰後老宅的樣貌被保留下來,以多款經典設計家具混合組合(若你喜歡,也可以詢問木更店主是否有販售呢!)(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Rainie 認為「循環經濟」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很遙遠,不過他們與春池玻璃合作「W LOOP循環行動」,與客人們分享手上的玻璃製品其實都是循環產物,「喝咖啡時就能感受到『我手上握的東西,是不斷回收重置而成的』,其實飲食就是把一件有距離的事變得很親民。」(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一樓櫃上也有許多木更自己都非常喜歡的雜誌、刊物,提供大家邊品嚐咖啡甜點邊閱讀,或許也能從中得到新靈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除此之外,他們也經常與不同的單位合作策展,比如現在嘉美館因應文協百年,在嘉義市區不同的角落,透過裝置、語音、刊物等分享百年前文化啟蒙運動的計畫「更名者旅途」,其中一站就是木更的《肖像會》,他們將窗面化為畫框、燈箱的視覺概念呼應「美街」的過往,在圖像旁則有 QR CODE,提供大家掃描聆聽關於日本時期咖啡店獨特的「女給」(女侍者)文化。

「更名者旅途」《肖像會》牆面上有QR Code可掃描聆聽「女給」摩登卻也辛苦的工作生活故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木櫃中也配合「更名者旅途」展出文協啟蒙運動的相關選書。(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更名者旅途」計畫下以1923年創刊的《台灣民報》為參考文本製作《逮丸民報》,撰述當時皇民化運動改日本姓名的糾結、嘉義鈴蘭咖啡店女給罷工事件等有趣故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透過一間不斷演變的小店,連結起有趣好玩的人事物

 
當然也有各式各樣有趣的人、活動,都被他們邀請到店裡,比如 Rainie 某次去高雄酒吧意外聽到爵士樂團東京中央線吉他手大竹研的創作,深受感動,便主動邀請他到店裡演奏,如今每次大竹研到台灣巡迴都一定會拜訪木更。現在二樓正展出的軟膠玩具展,則是 Orisun 在店裡認識的好友 TOOM,將自己日常裡的靈感以噴漆創作融入軟膠玩具,這已是他第二次在這裡辦展,讓木更一時出現許多膠友們慕名而來!(想像很多客人們在咖啡杯上攀放繽紛的軟膠玩具,度過一個可愛的午後)

走上二樓,保留著原建築特色的磨石子地板,中央匡線內原為廁所,改造後仍留下空間痕跡,並填上春池的循環玻璃碎礫。中央玻璃桌內為正在展出的軟膠玩具。(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目前下一檔展覽也規劃好了,聲音設計師 Nick 將在這裡進行「plant sonification 植作發聲」音樂創作,透過感應貼片擷取葉面的細微電流導入合成器,錄下植物所發出的聲音。「在跟他聊天過程中,我感覺到他對自己喜歡的事很有愛,尤其在試音的時候,看起來好像有嗑一些什麼(開玩笑的哈哈),完全的沉浸其中」Rainie 說,日常營運外的策展,對店家來說其實並非易事,也使得經營思維必須在SOP化經營與創意思考之間不斷轉換,時常也有快撐不下去的時候,但每次這種時刻,總會觸發她一次又一次想跟大家分享。

除了完好的保留磨石子地板,這三盞燈具也是原屋主所留下,Rainie 回想原屋主女兒回到這裡看到她過去使用的物件仍留在原處,十分感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木更』就是這樣的概念,在這裡可以產生不同的觸碰,有客人想辦展、有新的東西進來,就可以一步步慢慢演進」Orisun 說,「木更」以日文發音具有「無限」之意,除了有無限的可能在此發生,希望自己也成為嘉義木都的新世代,讓更多年輕人都能將這裡一起做新嘗試,發生各種有機又有趣的演化。

木更主理人Orisun。(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從「在地領路人計畫」到「台灣設計展」

 
木更之外,Rainie 和 Orisun 也分別找來這幾年認識的地方店家「森咖啡」、「湯城鵝行」、「穀谷」共同發起「在地領路人計畫」,希望能以嘉義人的視角製作一張「領路人地圖」,跟朋友們分享嘉義有風格態度的小店,由木更進行採訪、森咖啡排版設計、穀谷負責攝影,除了發行紙本地圖外,也在 FB、IG 上分享每間店的理念與創業故事。

木更主理人Rainie。(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嘉義人個性內斂,2020年 Rainie 他們一開始登門拜訪時,有的店家甚至覺得害羞奇怪,但現在已在地圖上的12間店家都成了要好的朋友,也會不時聚會分享,算是突破彼此界線的一步,而未來有什麼新可能?還等待著發酵。(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我覺得『串連』是讓外地人看到嘉義小店在做事情,我很喜歡分享大家努力的過程,這些事應該讓更多人知道」Rainie說。
 
除了文字,這幾年在木更的經驗讓 Rainie 心裡一直希望舉辦一場屬於嘉義的「市集」來分享,今年恰好遇到台灣設計展,在平凡編集工作室黃銘彰的邀請下,木更《中間試驗市集》用「店家」的角度梳理嘉義,從三大主軸「記憶時光機」、「本地製造所」、「創業實驗室」,分別邀請城市裡大家非常懷念、如今已關門的昔日店家,以及現在在市場上努力與還沒有正式開店的新品牌,在短短十日過程裡,讓大眾有機會接觸這些店主與他們想傳達的理念,同時這些「都在嘉義的人」也在籌備的過程中更認識彼此。

木更主理人Rainie與Orisun。(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木更蒐藏多款設計椅,包含左圖 Eames 系列的玻璃纖維椅,右圖還有日本 Karimoku 的雙人沙發椅,據說椅背的布料像「除草」一樣割開後,裡頭還有一層有趣的圖案,這也是他們倆人選家具喜歡的一些與眾不同小巧思。(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嘉義一直以來都不太會特別做串連,大家偏向各自安好的狀態,不像台南會有街區的連結,但經過設計展,發現大家也對這件事其實滿有興趣,只是平常沒時間規劃,目前就一顆種子像埋在心裡,或許可以再觀察看看,未來可能發展性很大,但也說不定會回到原本狀態。」Rainie 說的時候又讓人再感覺到那天嘉義暖暖的太陽,慢慢的人行與機車,是標準的嘉義慢靈魂,對他來說,今日的城市氛圍已經相比過去豐富更多,大家都很願意嘗試新的事物,但圍繞著生活的本質,一切慢慢等待與發酵,沒有一定要達成的事,不疾不徐,或許才最是這座城市的態度吧。

木更主理人Rainie。(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現在美街上的「木更」也是如此。數十年前政府曾嘗試在美街進行道路整建、舉辦活動活絡沉寂的街區,反而效果不彰,但木更悄悄在這裡落地,近五年的時間不只為嘉義帶來不一樣的店家經營型態,連街區的長輩們也從廟口轉移陣地,來到這裡開社區大會,或把這裡當自家客廳點杯咖啡休息,越來越多不同的人在這裡相聚,也透過木更裡頭的「小事」,對生活有了不同的感觸。

木更主理人Rainie與Orisun。(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 木更 Mugeneration
地址:嘉義市成仁街189號
營業時間:平日am.10:00-pm.5:30/假日am.10:00-pm.6:00(週三週四店休)
facebook:
www.facebook.com/mugeneration191

■ 在地領路人計畫
www.facebook.com/localguide.chiayi
 

編輯/林沛伶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