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劇作家的文字所呈現的,都只是冰山的一角,故事的細節大半都埋藏在深水底,許多精彩的支微末節,要仰仗導演與演員添加補充,他們就像是在告訴你故事底下的另一個故事,舞台上的角色,因為這些人的努力而有了靈魂。日前已在 2012 高雄春天藝術節進行首演的《海鷗》,由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呂柏伸執導,與多位優秀演員共同打造貼近台灣本土氛圍的契訶夫,除了告訴你生命的真實為何外,也讓你看到了台南人劇團在劇場深耕,不放棄的勇氣與決心。
說起台南的劇場,你一定會想起「台南人劇團」。從《K24》到日前上演的《海鷗》,台南人劇團不只引介年輕劇作家的作品,也重新演繹了相當多的傳統經典,從混亂搞笑到嚴肅正經,台南人劇團多元化地呈現給劇迷不同的面貌,最厲害的是,每一個面向都萬分地引人入勝。
 
面對一般觀眾對台南人劇團的「歡樂」印象,藝術總監呂柏伸卻說,台南人劇團的所有作品,一直想要呈現的是,生命本然的面貌。他跟另外一位藝術總監蔡柏璋,都無法接受每齣戲都要一個 Happy Ending 的陳腔濫調。他們在作品中表現出的「遺憾」,其實反應的是對真實人生中,每一個遺憾的思考。生活不會有永遠的快樂,即使是如《K24》般的瘋狂搞笑作品,結局也留了一個缺憾去讓觀眾看見「生命的實相」。


即使改編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海鷗》,穿插了一些情節,或許能搏君一笑,但最後所挖掘出生命底層的真實仍是悲哀的。(Photo credit:台南人劇團)
 
談到這裡,你或許已經明白,一個劇團的走向,很大一部分取決藝術總監的引領與造化。台南人劇團的靈魂人物之一的呂柏伸,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英國求學,深受當地戲劇的洗禮。返台後,呂柏伸看到台灣的戲劇環境,想著:「事情怎麼會這樣子呢?」於是,在 2003 年擔任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後,他想要做的是「A Theater of Difference」,不同於台灣的劇場標榜「原創劇本」,呂柏伸除了原創外,也嘗試開啟更多劇場可能的面向,如推動「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莎士比亞不插電」及「尋找劇作家的台南人」、「演員夏日學校」等計畫,同時,也創辦深度戲劇評論刊物《劇場事》,並深耕社區教育。
 
當中最特別的是,台南人劇團每年會徵選台灣年輕劇作家的作品演出,希望能透過長期的努力,成為台灣劇作家的搖籃。呂柏伸說,就像英國有 Royal Court,引薦了許多優秀的劇本,開啟了觀眾認識戲劇的窗口,台南人劇團想做的,也是提供給優秀的創作者,不管是新銳導演、劇作家或演員,一個盡情展演的舞台。
 
提及台灣劇場的環境,呂柏伸直言演員們是相當辛苦的,演員們遭遇各種挑戰,會不斷地向自己提問:「我為什麼要當演員?」因為,有些演員,你看得到他的努力,把表演當作他的志業,當作一件偉大的事情,卻因為環境的艱難,必須面對生活現實的壓迫。呂柏伸指出,台灣應該也要像英國國家戲劇院,擁有自己的職業劇團,讓演員在固定的地方、有固定的收入,不用到處接 case,當然這有好有壞 (比如或許會產生如公務員般好逸惡勞的弊病……),呂柏伸說:「希望自己能有更多能力,讓心儀的演員可以繼續留在劇場。」
 

2012 年初,台南人劇團遷至新北投,寧靜的氛圍,也讓導演及演員們放慢腳步,並思考能在台北做些什麼。(Photograph by 翁子恆,場地提供:台南人劇團)

面對台灣劇場的未來,呂柏伸仍是樂觀的。台灣劇場只有短短 30 年,因此目前較多中生代與新生代的演員,但他依然期待 20 年後,台灣的每個世代,都能出現偉大的演員。去年年底,台南人劇團搬至台北後,未來會走向何方,呂柏伸也正在思考與觀望,但在新北投,他說心境與步調確實也放寬、放慢許多,也希望未來能夠在台北創造劇場人相互交流的更多機會。
 
但所有想法,也還在呂柏伸的腦中慢慢琢磨,因目前這檔期的《海鷗》,已占據了他的全副心神。以下,就讓 MOT/TIMES 帶領讀者一窺《海鷗》中,導演如何與他心儀的演員互動,共同創作出一個呈 現生命原初面貌的、不一樣的契訶夫。
 
Q:近年來,您在台南人劇團持續推動「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劃,請問在眾多經典中,您是如何挑選文本?
 
A:導演選擇文本,一定是有特別的偏愛,我也是。(笑) 比如《海鷗》,契訶夫在整個西方戲劇史中,創了一個嶄新的形式。或許現在來看,這些創新都不值得一提,但在 19 世紀的當時,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寫劇本。甚至連契訶夫也會質疑自己是不是「不是個寫劇本的料」,因為他的劇本演員不會演、觀眾會嘲笑他,但他作品中所談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人物情感的糾葛,特別是不同角色對「創作」的態度,可能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很有關係吧,所以特別有共鳴。
 
Q:對《海鷗》的既定印象是比較「嚴肅」的,有刻意調整演出的節奏嗎?
 
A:我認為《海鷗》不只有正經的一面,也有它荒謬可笑的地方。一般劇場看契訶夫的戲,會感覺非常「真實」,但也因為真實,而平淡。但我認為,劇場某種程度還是要有「戲劇性」,在「鬆 /  緊」之間,改變節奏,調和劇本中一些因為平淡而顯得無聊的地方。
 
比如戲裡有一段慢動作的演出(編按:男主角海盟搬演自編導的劇本,給母親葉月桃看,但在演出過程中,這群觀眾,尤其是月桃,對演出不斷評頭論足,漫不經心,突然,眾人一陣混亂,放慢動作,如群魔亂舞,表現出海盟心緒的混亂,最後海盟憤而終止演出) ,當然也可以用正常的速度演出,但動作一慢,就可以彰顯海盟心理受到的創傷,他這麼想要在母親面前,作一齣戲,取樂她,希望她對自己說「兒子,你還滿有才華的」,可是沒想到最後卻是這樣的下場。所以我讓所有的觀眾都變成妖魔鬼怪,把海盟內在的心理空間凸顯,如此反而能強調海盟心靈所受的創傷。


男主角海盟 (魏雋展飾),得不到母親月桃 (黃怡琳飾) 的愛而產生了傷。(Photo credit:台南人劇團)
 
另外還有月桃與雨祿在餐桌上的情慾戲,契訶夫在劇本中並沒有這一段,但我甚至特意地安排兩個傭人撞見這樣的場景,這不是為了搞笑,而是因為雨祿說:「好了!不要鬧了,有人會進來!」但月桃卻說:「好啊,讓他們進來啊。我愛你又不是丟臉的事。」月桃就是故意地要將對雨祿的愛告訴全世界。
 
某種程度上,也是刻意的誇張化。這次我們透過《海鷗》,將面對兩種觀眾,一種事純粹愛看戲,另一種是喜愛契訶夫的觀眾,搞不好會被人罵個半死,也有可能覺得還不錯,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契訶夫」,這就是我們想要做的。
 
Q:在《海鷗》中,人物情感錯縱複雜有如霹靂火,西方劇評家曾言這齣戲中每個人都是主角。請問您是如何選角,以及如何導引不同的演員進入各自的角色中?
 
A:我覺得這次演出的卡司都是一時之選。(認真) 我導《海鷗》,心目中一直有這些角色的形象,比如飾演女主角玫瑰的李劭婕,除了她自己很早以前就想飾演這個角色外,我認為她本身的特質也很適合;而飾演母親的黃怡琳,因為她的個性,她向來都是習慣去 support 別人,不希望光環在自己身上,但這次卻要擔任一個搶盡所有焦點的自私角色,我想本次的演出對她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而我曾經在舞台上見過李易修的表演,覺得他很適合暢銷小說家雨祿,充滿才情的形象;魏雋展雖也是第一次合作,而他在現實生活中,是個對創作有非常大的熱情,而且很執著的人,完全疊合了我心目中那個 (不能長太漂亮、太帥) 的憤怒文青的形象。


憤怒文青海盟。(Photo credit:台南人劇團)
 
他們都是非常有經驗的專業演員,我們會不斷地討論那些劇作家的文字之外,並沒有多作敘述的情節,讓故事與角色更有立體感。比如戲裡,管家的女兒麗枝非常愛男主角海盟,但劇作家並沒有給我們多餘的線索告訴我們,究竟他們有沒有交往過?我們設定有,因為他們曾經相愛過,後來海盟愛上玫瑰,所以麗枝才會這麼痛苦……。這些故事的細節,都必須要靠我們一起建構起來,當角色內在的資訊越豐富,演員處理起來會越得心應手。
 
Q:有特別偏愛哪個角色嗎?
 
A:都愛欸!這齣戲好像只有四個主要角色,但也有很多重要的小角。比如管家開春與醫生,他們曾經在一起,後來即使分開了,開春還是很愛他。這些,在原劇本裡出現篇幅很少,很容易就會忽略。但其實我們在排戲的過程中,不停地增加角色的厚度。
 
比如最後一幕,兩年後,他們重回小鎮,我就跟開春說:「妳看著妳女兒麗枝,妳知道發生什麼事,她跟妳一樣,都愛上一個不愛妳的男人。然後妳看到醫生回來了,剛開始妳會想:『我再也不理他了,我再也不跟他講話了』,所以妳一開始會不跟醫生講話,但當醫生沒有在看妳,妳又會偷偷瞄他……」
 
就像剛剛說的,這些細節,劇作家不會寫出來,有些角色,劇本雖然沒有台詞,但每個角色都很立體。不像有些劇作家可能創作了十幾、二十個角色,但你可能就只會記得主角(比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其他人都成為薄弱的影子。而這是契訶夫最高竿的地方。


海盟的母親月桃及其兄月林(Photo credit:台南人劇團)
 
Q:您如何看待「海鷗」在本劇中的象徵意涵?
 
A:「海鷗」會勇敢往前飛,逆風而行,不斷往前。因此《海鷗》其實想表達:當我們遭遇生命的逆境時,你會作何反應?對評論者來說,「海鷗」就等於女主角玫瑰。因為,在眾多角色中,只有玫瑰,是想做什麼,就勇敢去做,即使她遭受到很多痛苦,但她不放棄,她反而用另一種態度去面對這些事情。反觀憤怒文青海盟,因為對母親、玫瑰的愛,他是為了別人而創作,當無法獲得她們的愛,他就不知要為何而寫。
 
《海鷗》有這樣的意涵,雖然就台灣鄉村而言,海鷗並不常見。但本次改編,並沒有設定具體地點,為了符合劇作家的原意,我也不可能改成「燕子」、「白鷺鷥」之類的,因此海鷗南飛,寓意沒有改變,仍是想要表達「勇敢追求」的主題。

採訪整理/張慧慧

呂柏伸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文學士,英國倫敦大學霍洛威學院戲劇與劇場研究碩士及博士班肄業。現擔任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專任講師,主授導演課程,並曾任教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2003年擔任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起,積極推動「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莎士比亞不插電」及「尋找劇作家的台南人」等活動,並在藍劍虹的協助下主編出版國內第一本深度戲劇評論刊物《劇場事》。近年幾乎所有執導的作品都榮獲「台新藝術獎」提名或入圍。此外,他為台灣豫劇團所執導的《約 / 束》(改編自莎翁名作《威尼斯商人》),更是被譽為是臺灣近年來在跨文化戲劇創作最為成功的作品。

台南人劇團─海鷗
高雄場:2012.3.30~3.31 高雄市至德堂
台北場:2012.5.4~5.6 台北城市舞台
台中場:2012.5.18 台中中山堂
台南場:2012.6.2~6.3 台南文化中心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