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新創公司來說,在改變人們生活思維模式的後疫情時代當下,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工作,跳脫地理上的侷限,固定實體辦公空間的重要性似乎反比地減少。而嘉義創意團隊「平凡製作」主理人黃銘彰卻在返鄉創業後,將可以遠端模式工作的空間拉回實體,本著挖掘嘉義在地本質的初心,為滿足人文需求的連結性,此決定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坐擁六千棟木造屋的「木都」嘉義,或許是為了歡迎青年返鄉,銘彰因緣際會地遇上長榮街上的一棟木造老屋,這棟前身為甜點店「自由が丘」的 80 多歲雙層老房樓成為平凡製作團隊的嘉義基地。
 
兩年前 MOT TIMES 曾跟著銘彰遊逛嘉義,發現他心中的家鄉美好。此次我們探訪他今年在嘉義扎根的平凡製作工作室,在充滿日系風格的立面和揉合西洋建築特色的內部空間中,銘彰向我們展示了他對於工作結合家居型態的理想生活樣貌,妝點出溫馨空間的家具老件也訴說著一個個帶有溫度的故事。
在嘉義市主要幹道中山路和阿里山森林鐵道之間、東西向的長榮街上,平凡製作工作室就坐落於靜謐的一排木構老屋群中。(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在北部從事雜誌編輯逾十年的銘彰,因工作的經歷使他著迷於挖掘地方時的「連結感」。2021 年的台灣設計展不僅帶領外地人認識火雞肉飯之外的嘉義特質、打開了嘉義市城市魅力的大門,也在策畫設計展主場館的銘彰心中,種下了「回嘉」發展的種子。以台灣設計展為轉捩點的兩年間,銘彰透過二地居投入嘉義的地方創生,在時間的醞釀下,他於 2022 年的 11 月退租了在北部的住處,實踐了當初曾思考過的返鄉可能。

平凡製作主理人黃銘彰。(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回到嘉義後,比起孤軍奮戰,有並肩的隊友更能有效率地為城市帶來良性影響。召集了幾位夥伴加入的平凡製作在去年底做了「+1+1+1 = 嘉義式」企畫,正面的迴響推進銘彰尋找實體工作室的空間,除了聯繫夥伴間的情感,對於家住靠近北回歸線太陽館,走個 20 步就會跨縣到水上的銘彰來說也是需要在市區內找個駐點,即便車程也不過 15 分鐘,「但這對嘉義人來說已經太遠了」,銘彰邊強調著太遠二字,邊笑著道出嘉義人內建的地域性獨特距離感,北部累積的交通經驗回到嘉義似乎都要被初始化。 
 

剛剛好的機運,遇上超過一甲子的木構老屋

 
依照「能規劃起居空間的雙層樓房、帶有生活感和歷史痕跡」的需求,透過一位喜歡在街上亂晃的朋友報馬仔,銘彰遇上了這棟前身為從 2018 年營業了五年的甜點店「自由が丘」、估算有著七八十年歷史的老木屋。因為曾是營業空間,在鋼構補強工程的基礎下,屋況相當良好,二樓幾近落地的對外窗,以及屋頂的散發歐陸風味的西式木桁架結構「洋小屋組」,結構之美和完美的採光切合銘彰想像的工作室藍圖,沒猶豫太久便向房東承租下來了。

工作室是間兩層樓的木構老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二樓屋頂洋小屋組的迷人構造深深吸引銘彰。(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其實一開始沒有設定要木構造房屋,只是剛好遇上,木造又剛好是嘉義的特色,我覺得一切都很湊巧。」讚嘆完命運般的機運,銘彰繼續分享其位址有多完美。長榮街不僅擁有靠近主要幹道中山路的便利性,與繁鬧市中心相隔了一段距離也營造相對靜謐的街道氛圍,不需五分鐘的車程更能抵達嘉義的療癒境地——嘉義公園,「我很喜歡曬太陽,但我家離嘉義公園太遠,以前就沒辦法享受這件事」,在公園散步完回到工作室,偶爾會於二樓過夜,鋪張眠豆腐床墊,工作室馬上轉變為居家空間。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後來一樓也加裝了熱水器和備置盥洗用品,可以說是應有盡有。「若需要 refresh 一下,我上班上到一半我就會去洗澡,同事就傻眼」,銘彰是真把工作室當家,「我很歡迎遠端的夥伴來工作室過夜,浴室都直接準備好了,他們就會提早說哪一天要入住」,這似乎成為平凡製作的員工福利——有免費的 Airbnb 可以住,以這雙層獨棟木屋和質感家具的配置,房價應該可以值上一晚 1704 元台幣吧。
 

分層劃分空間功能,以混搭居家生活風調和整體調性

 
過往人們總在説「Work-Life Balance」,銘彰認為對當代的創意工作者來說,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線模糊,兩者可能不是分開的要去平衡,大家更傾向於追求結合工作與生活並享受其中的「Work-Life Integration」,在這概念下,空間的角色就很重要。
 
對於雙層樓的空間規劃,銘彰將狹長式、有隔間區分的一樓作為團隊主要的辦公區,深入後方的茶水間和小花園因非木屋原本的結構,在設計上融入木頭元素,延伸前方的木質調性、使工作和生活空間產生交疊;露出天花板結構而挑高的二樓則刻意規劃成日常起居空間,包括兼具工作和休憩功能的大長桌區,以及靠窗的客廳區域,所有的物件皆可移動,保有高彈性的變動可能。

因隔間而畫分成兩區的一樓辦公空間。(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茶水間有簡易廚具和沖泡咖啡的工具。(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走上微陡的梯道便是充滿日常起居感的寬闊空間。(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大片窗扇為二樓創造極佳的採光。(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房屋一樓最深處的戶外小花園,喜歡園藝的銘彰父母在此種植了一些植栽,但目前因疏於管理,銘彰打趣的形容「不是景觀設計師有控制性的野生,而是幾近野放的真正野生狀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建造時間不可考的老屋大概年約耄耋,像是傳統日本小屋立面的另一側則是帶有北歐中世紀莊園感的室內空間,「我很喜歡這種錯落感 ,走進來會發現另一個天地。」在帶給銘彰和洋混血之感的空間中,家具的選擇上,除了考量到功能性,也大量地選擇能呼應空間 1950 年代復古風潮的歐式老件。
 

讓老件家具自然與空間產生對話

 
透過平時對日本《POPEYE》部屋特輯、《Casa BRUTUS》和西班牙《apartamento》等空間相關雜誌,以及 Instagram 中 #interior 內容的關注,銘彰以自己閱覽出的風格美感跑遍全台、到處探尋適合工作室空間的老件家具,像是以丹麥家具為主的台南歸仁「老件人」、以歐陸老件為主的台南「法國舊舊 french uncle」、有許多太空時代家具與設計小物的台北「引体向上 Indigo」,和收藏收藏經典中世紀家具的台北「摩登波麗」都是他常去挖寶的店家。

空間中多以老件和復古味的新家具建構出和諧的舒適氛圍。(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帶有優雅曲線的單腳邊桌和從日本帶回的雜貨品牌PUEBCO鐵網籃。(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我原本沒有那麼喜歡老的家具」,或許是隨著年齡和經歷的增長,銘彰逐漸懂得欣賞老家具的迷人之處。他認為老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被留存下來一定有其價值和耐用度,能更敢於去使用,其中蘊含時光維度的式樣、花紋或製作工法也使其更加獨一無二。
 

絕版的丹麥 JEKA 燈具

 
從老件人購入,設置在長木桌上方的是丹麥品牌 JEKA 出產的 Alexia 燈具。創立於 1960、70 年代,現已閉廠的 JEKA,受到設計大師 Poul Henningsen 經典 PH5 吊燈多重同軸心遮板設計的影響,同樣以層層的燈罩柔和散射而出的光線,夾層中帶有孔洞設計的金屬燈片是這款 JEKA 燈具的特色之一。

輻射出柔和光源的 JEKA 燈具。(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深藏不露的法國酒櫃

 
沙發旁的方櫃,其實是推估為 1920 至 50 年代法國出產的酒櫃。在老闆的展示下,隱藏於櫃體的多個機關驚豔了銘彰,櫃面上的綠色皮革和實木完美地融合,精緻工藝與和空間相符的色調便使它成為工作室空間的一份子。

 
三面有著不同功能的法國老酒櫃。(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修復重生的老藤椅

 
一次與父母於嘉義公園散步的路途中,平時不會留意路邊棄置家具的銘彰,可能又受到緣份之神的眷顧,他在一堆待清運的家具中,看見了一張儘管破舊仍有著典雅姿態的老藤椅,拾回後便找上雲林的藤編師傅修復其破損的椅背。透過師傅判斷,老藤椅應有一甲子的歷史,這具台味十足的家具意外地與日系燈具、歐風地毯和木構空間和諧地相融,「或許是因為他們在同個年代,便有種互相對話的感覺」,帶點繁複而和諧的風格,正是銘彰所追求的理想空間。

 
交織著悠久時光和精湛工藝的新生老藤椅。(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而牛皮沙發、訂製木長桌和書櫃等等新件,維持著與空間相搭的復古風格,並巧妙融合了呼應的元素,像是書櫃底部的拉門、茶几櫃面和野口勇經典的 AKARI 和紙桌燈,都有或直或橫的細長線條。家具的色調設計上,則以淺黃色到深棕色的暖色調為主,加上綠色植栽的點綴,跟窗外對面房屋黃綠交錯的遮雨棚產生一股視覺和諧,「甚至隔壁的海苔飯卷招牌也是綠色的」,銘彰像是要把這些偶然說成一種命定似的,笑著點出和周遭環境相通的意外之處。

 
家具的紋路隱約地互相對話。(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讓空間成為連結人與城市的錨點

 
面對近幾年許多小型新創公司遠端模式的趨勢,為何仍想將工作場域拉回到實體空間?銘彰不假思索地回應他認為實體空間不可取代的兩大重點:「首先我很在意工作夥伴之間的情感緊密度,從最簡單的一起訂飲料、買午餐,到關切夥伴身體狀況的照應,這都是實體空間才能達到的;再者,畢竟我們在做的事大多與嘉義相關,你要實地到訪,才能感受到這個地方真實的脈動、認識到這裡的人和發生的事。」對於他來說,在工作室共同完成一件事,不僅能與人們產生連結,更能建立起團隊的歸屬感,與木造屋的相遇也是一種榮幸,彷彿透過這個空間,跟這座擁有深厚底蘊的城市有了連結。

銘彰與平凡製作團隊夥伴。(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如此重情的銘彰特別又提到兩件有著「情感連結」的物件。一件是入門即能看到的雜誌立架,他以充滿笑意而節制、像是怕太過於炫耀的口吻訴說其來歷「它超酷,是 Supiido 老闆幫我做的!」作為銘彰好友的北榮街咖啡外帶店 Supiido 老闆豐瑋,在一次工作室施工期間的探訪中得知銘彰想要一面雜誌牆的構思,「某天晚上他突然開著貨車送來了自己做的雜誌立架,我整個感動到哭欸!」這獨一無二的木製雜誌架,妝點空間的同時,也連結起二人的珍貴友誼。

Supiido 老闆豐瑋手工製作的雜誌立架。(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另一件物件則是連結著銘彰與其雙胞胎哥哥的兄弟之情。掛在一樓白牆上的墨爾本海邊風景照,是銘彰第一次花錢向哥哥買的攝影作品,別具意義。兩兄弟在台北生活時互相陪伴了很久,如今他與人在日本的哥哥聚少離多,在工作室中掛上哥哥曾見的風景,讓他感覺到彼此的聯繫。

透過哥哥的攝影作品,銘彰將一片海帶進不臨海的嘉義市。(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工作之餘,銘彰也會在二樓享受花藝帶來的愜意。(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長榮街除了上下班時間,平時其實沒什麼車流經過,在工作室睡出心得的銘彰說「早晨八點前的日光很柔和,會彷彿與世隔絕」。當下午一兩點的日光進窗斜灑出悠哉光影,靠在老藤椅上看書、感受自然光,或是與窗外隨風輕晃的小豆樹栽進放空世界中,療癒過後迎來的是繆思的降臨。銘彰與平凡製作的夥伴,將與這空間中的每個沈靜靈魂共度第一個冬日,並在未來邁向更多個四季。

充滿溫度的空間將與在其中的人們一同延展出平凡而深刻的故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Rafael Wu)

 
嘉義平凡製作工作室|空間資料 BOX
1. 空間性質:辦公室 / 居家空間結合
2. 使用人數:4 人
3. 室內坪數:12 坪(外加 6 坪加蓋)
4. 主要材料:木構造
5. 設計團隊:無
 

編輯/Kura Yang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