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溪,擁有許多承繼百年木職人精神與精湛技藝的藝師,是全台灣木器、家具產業重鎮,更曾有家具之鄉的美譽,扎實的傳統木工藝技術,不僅成為在地藝師追求創新的根基,近年來也吸引不少藝術家、設計師移居至此,代代相傳的木器、家具行與新世代設計品牌,毫無違和地在這座城鎮裡多元並陳。
 
大溪木器、家具產業,也一點一滴過程中慢慢活化,許多木工坊開始建立品牌,嘗試以傳統技法為基礎,設計出符合現代居家需求的木器與家具,或配合現代人的遊憩需求推出具有生活感的工藝體驗課程,逐步帶動產業發展和文化觀光。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下稱木博館)推出全新展覽《一起向前走——木器的誕生之旅》,集結 12 位在地木藝師,著手改良自己的木器、家具作品,挑戰從藝師身份轉換為設計師的實驗過程,並串連 4 間台灣家具品牌展現創新設計思維,邀請觀者參與木器的誕生之旅,即日起至 10 月 3 日於木博館武德殿暨附屬建築展出。
《一起向前走——木器的誕生之旅 》特展耗時近一年,邀請大溪木匠師以累積數十年的深厚技藝,加上設計思考訓練過程,共計 16 組大溪藝師及台灣木器工坊共同呈現創意新作與家居單品。(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大溪木博館群共有 11 座主要館舍,包括壹號館、武德殿、大溪歷史館、藝師館、李騰芳古宅、木家具館、木生活館、六廿四故事館、工藝交流館、工藝基地(含駐村空間)、鳳飛飛故事館,皆為免費開放參觀,本次新展《一起向前走——木器的誕生之旅》選在武德殿附屬建築登場。

展覽入口。(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50、60年代,大溪木器家具以神桌聞名,上游角板山等地所盛產梢楠木、檜木、梧桐木等木材,經砍伐後順流而下集結在大溪,從選材到巧匠工藝深獲民眾青睞,也吸引青少年向藝師拜師學藝;來到 80 年代,因應水土保持政策,開始引進東南亞地區高級紅木、黑檀木、紫檀木等替代,迎來大溪傢俱產業鼎盛時期,幾十年間亦培養出不少優秀藝師。

大溪匠師以用好的材料製作、精準的榫接工法聞名,目前大溪仍保有許多製材、木家具、小木器、板材家具、木雕等不同類型的木工坊,圖為隆達傢俱的林繼達師傅。(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儘管如此,來到桃園大溪,一般人或許想到的仍是老街美食,現在不妨把探訪木傢俱設計加入散步名單。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2024 好木成森系列 」新展《一起向前走——木器的誕生之旅》紀錄下 12 位木藝師與 4 個台灣家具品牌的木器、傢俱設計過程,揭露作品設計、產品改良過程中不為人知的挑戰,也呈現設計師們精益求精的工藝精神,值得一探究竟。

展場附屬建築空間「設計師的家」主題。(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一場藝師挑戰設計的集體實驗

 
不只是木器、家具展,《一起向前走——木器的誕生之旅》更是為了讓百年工藝產業貼近現代生活需求的共學過程,由郭家宏設計師與「木平台展覽空間」導入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陪伴並引導藝師們學習設計及實作,以與過去經驗截然不同的方式改良既有作品或完成新的創作,並將整個歷程收錄於展場中。

展場附屬建築空間則以「設計師的家」為主題,將設計過程的元素,如心智圖、設計圖、模型、設計書籍等陳列於空間中。(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展場精心策劃了「設計流程三階段」、「木器家具展示」、「木作品與木知識」、「設計師的工作室」及「大小朋友的設計體驗」五大分區,讓觀者一覽從設計流程到實作過程的方法與紀錄,例如發想中的心智圖、設計草稿以及確認比例用的 1:5 袖珍小模型等,而 16 組設計作品也全數陳列於現場中,並透過實際觸摸、體驗來感受設計細節。 

展場附屬建築空間呈現「設計師的家」主題,將設計過程的元素,如心智圖、設計圖、模型、設計書籍等陳列於空間中。(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其中,位於武德殿附屬建築中的「設計師的工作室」,不僅忠實呈現家具設計師的工作場景,也強調台灣品牌毫不遜色的設計美感與工藝技術。

展場中央由高低大小不一的薄紗圓柱狀裝置,前後左右互相掩映有如置身森林,遠方響起的則是由音樂家林語桐改編德國歌謠〈快樂向前走 (Mein Vater war ein Wandersmann)〉。(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里爾家具|傳教士椅。(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木藝家具轉型,深入當代生活需求

 
傳統木器、家具設計皆源於生活需求,此次透過設計與創新思考,除了維持對木作的高品質要求,也積極探索當代生活需求,並兼顧美觀與功能性,像是藝師黃裕凰延續「堂和神桌」本行,以神桌為題,打造更貼近當代審美的新式神龕;「新玉清木器行」簡登賀則以推廣實木家具的初心創作「翻轉▪椅」,設計出可變化型態的多功能家具;「洲宇木業」李汪宇、王德裕則打造以讓家具搭配空間更能融入生活的化妝桌;「協盛木器」姚世豪以大溪橋為題,將吊橋造型融入椅背設計中,並以顏色各異的木材製成椅背,彷彿橋影映照在椅子上。

堂和神桌|黃裕凰|凰式神龕。(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協盛木器|Suspension—暫留。(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洲宇木業|Dressing Table 潤。(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打磨本土設計的茶几、椅凳經典

 
丹麥家具設計大師亦是傑出木匠的 Hans Wegner 曾說:「The chair does not exist. The good chair is a task one is never completely done with.(椅子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可知一件木器的設計與製作是沒有終點的,它的誕生是需要經歷木藝師、設計師們反覆嘗試與琢磨的。

木夫|郭家宏|E01 Stool。(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木夫」發表自有品牌 Elliptical 系列家具首件作品「E01 Stool」,介於方圓之間的超橢圓凳面,以微凹弧面提升臀部的舒適度,是低調簡潔卻不失細膩的坐具;「鮪魚Do工作室」趙偉森以帶有織籃的邊桌,強調由方轉圓的線條美感,同時織籃也是貓咪的坐臥空間;同樣寵愛貓咪的郭昕瑜,則製作出兼具生活樂趣與實用性的「來自喵星的夜燈」。

鮪魚Do工作室|郭昕瑜|來自喵星的夜燈。(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鮪魚Do工作室|趙偉森|編織邊桌。(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以「鹿」的仿生設計為構思的「鹿椅」則是郭士賢提取動物肢體的自然線條,優雅而力道十足;由黃鈴雅設計的衣帽架,以三隻腳構成三角圓弧造型,在空間中擺放更為自由彈性;Yannis 李汪達持續設計進化的雪橇嬰兒床「可愛地▪從小到大」亦是極具潛力的生活單品。

郭士賢|鹿椅。(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四間台灣新生代木家具
呈現真實製作過程與挑戰

 
展覽還有 4 間台灣優秀木器、家具品牌共同參與,如實呈現作品自設計到生產製作的細節,將木器、家具開發製作的過程與挑戰一一敞開,讓觀眾一探背後故事。

路力家器具|陳奕夫|燕椅&小燕。(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路力家器具」的「燕椅」承襲了老孔雀椅的台、和、洋混血基因,悠遊在現代與復古之間;「里爾家具」展現卓越的設計思考力,其「傳教士椅」透過極簡的實木板椅身和織帶編織,傳遞坐具基本卻也足以舒適乘坐的深刻價值;「布森家具」的 「TU015 Tea Table」以弧形設計為主軸,透過一次次修改追求組件接合處線條的圓潤,呈現層次的立體之美,勾勒出細膩質感;「以稀創造」有別以往的焦點——鳥筆,特別提出「啄墨筆架」的研發歷程與民眾分享。

里爾家具|羅怡麟、羅康維|傳教士椅。(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布森家具|TU015 TEA TABLE。(Photo Credit:大溪木博館)
 
一起向前走 - 木器的誕生之旅
Forward Together - A Journey into the Birth of Woodcraft
地點 |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武德殿暨附屬建築(桃園市大溪區普濟路33-3號)
展期 |  2024.5.3-2024.10.13 (週一公休)
時間 |  09:30-17:00
主辦單位 |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合辦單位 |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
執行單位 |  木平台有限公司

 

編輯/沈佩臻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