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民雄中樂路上的七星藥局,從1960年創立至今,承載著藥師三代與當地人們的一甲子記憶,幾年前在第三代藥師吳至鎧返鄉接手後,將藥局空間翻新,透過洗石子立面和第二代吳嘉文藥師所蒐集的眾多老物件,再現60年代復古氛圍,讓傳統老藥局於現代新生成一個結合生活和文化功能的獨特場域。
 
深耕民雄數十年,七星藥局在年輕一代的重塑下華麗轉身,接下來,致力於文化傳承的藥師一家要讓他們最大的收藏——「一樂酒家」,恢復其雙層木造建築的過往風華,這棟已有80歲的老屋在修復後,將成為酒家、醫藥和在地文化的展示交流空間,實現歷史和文化等面向的傳承可能。
經修復的民雄「一樂酒家」再現其建築風華、新生為文化交流空間。(Photo Credit:吳至鎧)

有感於民雄老街屋的消逝,吳嘉文藥師於2014年買下了七星藥局旁閒置已久的「一樂酒家」,使其免於被拆卸蓋新房的命運。在第三代藥師吳至鎧返鄉、重塑藥局空間後,透過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一旁閒置已久的木造老街屋便於2020年展開修復,保留民雄寥落酒家建築的同時,也將重現、延續老民雄人共同的歷史記憶。

七星藥局第二代藥師吳嘉文、楊玉華夫婦,以及第三代藥師吳至鎧。(Photo Credit:吳至鎧)
 

承載民雄過往繁華的酒家記憶

 
翻閱民雄過往的歷史文獻,可以發現供飲酒作樂的酒家曾相當盛行,最蓬勃的時期在這小城鎮上便有超過10間,50年代較具規模的六間酒家中,除了仿巴洛克式風格的樂仙樓(原建物已因二戰轟炸而倒塌),現為民雄市街上僅存的酒家建築「一樂酒家」也是其中之一。
 
興建於日治時期、建造年份已不可考的酒家,是棟典型的雙層樓街屋建築,按文獻與當地耆老的記憶,推估至少已有80年歷史。當時酒家常客簡先生與於店內工作的黃小姐相識,共同於1943年接手營運慘淡的酒家,與其他六位股東一同掀開「一樂酒家」的歷史序幕。

修復後的一樂酒家二樓。(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提供餐飲和陪酒服務的一樂酒家,入口處是座迎賓的大跨距木梯,上到二樓便是口字型的空間,圍繞著三大四小、共七個皆鋪有榻榻米與矮桌的半開放式包廂,在觥籌交錯之中,參雜著酒客划台灣拳的喊拳聲,熱鬧繁華。而戰後因國民政府的節約政策,各種高額稅制使一樂酒家經營逐漸衰落,最後於1967年停業並轉手給他人作一般餐廳空間之用;70、80年代的民雄因街區道路拓寬,許多街邊建築被拆除重建,但因當初日本政府規定公共場所周遭必須設置防空洞,一樂酒家因此被建在中樂路旁內凹的小巷弄上、逃過一劫,數十年後,又被轉手給七星藥局的藥師夫婦。
 
回憶起模糊的童年記憶,門口可見的純木造樓梯和酒家小姐來來往往的熱鬧氛圍令吳嘉文藥師印象深刻,「我長大後酒家外觀有些壞損的地方就被鐵皮給封起來,覺得滿可惜的,而我比較重視房子本身的價值,所以就把它買下來,想說可以再做點什麼」,因為惜情的浪漫情懷,一樂酒家在多年後將卸下鐵皮、袒露被隱藏的全木披覆雨淋板,再現吳嘉文藥師童年記憶中酒家的繁華風采。

卸除掉鐵皮,重現原本外觀的木質雨淋板。(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反映台日文化交融的混搭風建築

 
在父親的遠見卓識下,蘊含珍貴歷史價值的一樂酒家得以保留,或許是因為從小耳濡目染,也喜愛老物保存、文化傳承的吳至鎧返鄉接手家業後,便開始推動這件大型老古董的修復,「因為爸媽惜情,以前街道酒家很多,如果這個空間消失,就很難去跟別人分享在地的過往歷史了」;戴著懸山頂的一樂酒家,在2020年展開修復工程,裡頭的空間秘密也逐一被揭露。

二樓中央的屋架形式為西式桁架。(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走上主樓梯進到酒家當時的主要空間二樓,便能看見中央屋架的型式是有著45度斜角撐結構、又被稱為洋小屋組的西式桁架,此三角結構有著較強的支撐力,可以構築大跨距的寬闊空間。不過望向兩側,嵌入山牆上的木柱經緯垂直,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常用於民宅設計的閩南式穿斗式屋架,「照理來說建造房子會用同一種工法,但一樂酒家混合了洋小屋組和穿斗式屋架,非常特別」,整體來說,一樂酒家的主體構造是閩南式建築,局部工法則融合日式風格,而吳嘉文藥師也進一步描述當時台日相融的特殊文化樣貌,「或許日治時代末期民雄這裡的工班喜歡就地取材,並各自用自己會的工法做」,並笑稱一樂酒家宛如是台「拼裝車」。

穿斗式屋架。(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除了屋架,空間上還有另外兩個構造出現這種混搭的現象:牆體和窗戶設計。
 
二樓牆面有兩處部分裸露,呈現出裡頭的工法,是常見的「編竹夾泥牆」,第一層會塗抹黏土、生石灰和稻梗等材料混合出來的土灰,第二層用河砂、麻絨和生石灰混合的沙灰,最後一層則用混麻絨的熟石灰,石灰壁韌性較一般水泥牆來的高、不易裂開,但仔細一瞧,兩處所使用的材料卻不同,一個用的是竹片,另一個卻是蘆葦桿,而下到一樓又是另外一種木摺壁,相當混搭。

 
左為蘆葦桿、右為竹片的編竹夾泥牆。(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一樓有施作木摺壁工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窗戶設計的部分,因當初建造時周遭建物皆為只有單層樓,所以雙層樓的酒家二樓四面皆有提供採光和通風的開窗設計。有趣的是,兩側窗扇採用了木片為單數的中式「無雙窗」,而前後窗戶有結合玻璃,反映當時工業化時代元素,面向街道的外推窗是旋轉設計,後面則是一般的橫拉式、並裝有鐵花窗,一個空間中的窗扇設計相當多元,能看許多台灣的窗扇形式。

可開闔的無雙窗。(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外推的旋轉窗可以不同角度固定。(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瀰漫檜木香的嶄新樣貌

 
對於繁複的修復過程,吳至鎧表示因為原本的壞損狀況嚴重,每個階段都相當困難,當初拆解到幾乎剩六根紅磚柱及一樓紅磚牆,兩側山牆的木構架都是師傅慢慢修補回來的,「從遠處看根本不像是在修房子,比較像是在拆房子,再重新組裝」,雖然辛苦,卻是恢復空間風采的過程中,最有趣的地方。
 
經歷數十年變遷,本體多為木材的一樂酒家想當然耳有多處蟲蛀和腐壞,因為嘉義後火車站北興街一帶的都更,拆除了一些破敗的老木屋,吳嘉文藥師便去蒐集老屋板材作為修復的材料,空間才逐漸恢復當年酒家風采。仔細看屋架福州杉圓柱的表面,便能辨識這是以小塊木材填補修復還是整根替換,大部分是由檜木修補而成,一樓蟲蛀最嚴重的部分則直接以退役木電線桿替換。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從木頭表面即可分辨修復方式。(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而在腰牆、天花板、窗框和地板的修復上,採用的木材多為檜木,復刻包廂的柱子和底座側面木板也使用了檜木打造,木肌細緻的檜木有著漂亮鮮明的紋路,除了帶有獨特的濃郁香氣,遇水也不容易變形。其中天花板的檜木更有品種之分,分為一般的黃檜(Hinoki)和帶有孔隙的紅檜(Meniki),有些樹齡達200年的紅檜會受蓮根腐菌感染,形成如蓮藕般的中空的蓮根木,但也因此不會受蟲蛀侵害、可保有原來的結構強度,「這種過去被視為劣材的檜木,因為其獨特紋路,現代人會喜歡拿去做桑拿天花板等空間,我們將爸爸所蒐集老木料中的蓮根木集中成一區天花板,展現數大便是美的概念。」吳至鎧補充道。

復刻自吳藥師記憶的包廂。(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檜木有著優美的紋路。(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以蓮根木修復成的天花板。(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除了以新材修復,有許多原本當初的結構或物件皆被保留,像是二樓現僅作裝飾之用的檜木葉片風扇、主樓梯有著精細漸層雕刻的木製扶手、少見之扁平長方體形式的絕緣礙子,以及過去酒客想跟酒家女過夜、能隱密通到建築後方房間的暗梯等等。

檜木葉片風扇(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未來僅做展示用的暗梯。(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扁平長方體形式的絕緣礙子。(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樓梯主體和雕刻扶手保留原貌,原本樓梯有上紅漆,梯面因長年踩踏而露出原本的木色,展露歲月的痕跡。(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新生為文化交流和傳承場域

 
吳至鎧將修復後的一樂酒家內部空間規劃為四大區域,各自聚焦於在地常民、漢方藥、酒家和西藥文化。本來為廚房的一樓北側空間,主要作為從事文史調查的打貓街坊文化協會與中正大學重構大學路計畫的聯合據點,也是吳嘉文所蒐集民雄先民物件的展示間,包括民雄最老藥局「滋生藥局」的調劑櫃和櫃檯、小吃磅皮麵店的麵櫃、民雄市場賣海鮮用的貝殼勺、大林瓦窯燒製的閩式黑色薄瓦、民幼幼稚園不用通電的傳統冰箱,以及銀行檔案夾等等;南側則為「薰養漢方香堂」,將推廣逐漸式微的漢方藥文化,未來也會販售相關產品,讓漢方藥再次走進人們的生活之中。

一樓主要空間中的大木桌來自嘉義後火車站過去鐵道倉庫汰換掉的大門。(Photo Credit:吳至鎧)
「滋生藥局」調劑櫃為空間亮點之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空間充斥民雄在地的老物件。(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展示著許多常民物件。(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二樓有著酒家復刻包廂的南側為「酒家會客間」,將展出一樂酒家建築模型和與酒家相關文物和內容;二樓北側則為「台灣藥史室」,呈現吳嘉文藥師大量和西藥相關的收藏,包括寄藥包、藥品宣傳物、調劑器械和文獻資料等等。

二樓將展示酒家和西藥文化。(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目前一樓已修復完的空間主要作為打貓街坊文化協會的辦公據點,提供在地田野調查者使用,也持續與不同領域單位合作、規劃多元的文化活動;未來,一樂酒家將成為民雄地方文化的交流和實踐場所,並傳遞老屋新生的珍貴價值。
 

 

編輯/Kura Yang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